萍鄉中學歷史悠久,積淀深厚,其前身為明萬歷年間的鰲洲書院,1902年興新學,由清末翰林文廷式倡導,改制為“萍鄉學堂”,1906年更名為“萍鄉中學堂”,系我國創辦最早的現代公立學校之一。在抗日戰爭時期,萍鄉中學堅持辦學,成績顯著。全校師生在努力教學的同時又積極參加各項抗日救國社會活動,做得有聲有色,如火如荼。
安源山上的歌聲
這年(1939年)9月,萍鄉中學在安源正式開學上課。
這時,萍中學生已發展到1000余名,雖因利用原有房屋,校舍不能集中,但比局促山村是寬敞多了。因地制宜分派布局,分設校本部、高中部、女生部、初中部,并有了大禮堂,校醫室。
1939年11月11日,學校隆重舉行開學典禮。校長陳贊猷講話中號召全體學生要在這片工業廢墟上磨煉意志,學好知識,充實本領,將來到祖國四面八方去建設更好的工業陣地。今天和將來的萍中學生切不可忘記,安源這片廢墟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,不把日本侵略者趕走,我們也就不可能談建設。
后來,11月11日(習慣上叫“雙十一”)也就成了萍鄉中學的校慶日。并且制訂了校歌,由國文教師孟文淵作詞配譜——
我們面對著安源山,
一千張口,用一個鐵的聲音吶喊。
中華的好兒郎,聽,
晨風中吹來
祖國在戰斗中的呼喚。
用我們的英勇
去粉碎敵寇的冥頑。
嘿,中華的好兒郎,
正在艱苦中成長,
明恥教戰,
奮發埋頭干,
總有一天,
我們會跑上戰場。
發揮體魄的熱力,
放出智慧的光芒,
創造光輝的勝利,
打擊無恥的兇殘。
奪回我們大好的河山,
奪回我們大好的河山!
正是“明恥教戰”的精神,萍中師生在安源更加“發揮體魄的熱力,放出智慧的光芒”,在校園里虎躍龍騰,日新月異,在社會活動中如火花如利劍發揮作用。
節選自:《抗日烽火中的萍鄉中學》